顺水外汇EA交易网MT4
标题:
创新方**
[打印本页]
作者:
顺水的鱼
时间:
2010-11-29 15:56
标题:
创新方**
一、创新方**概述6 g" \7 h5 C0 g8 @1 \
创新方**是研究创新过程中有没有逻辑顺序、规则、方法以及有什么样的顺序、规则与方法为宗旨的哲学研究。# ^ J8 \7 Y; p) F! @3 a$ c Z0 j) y
8 h7 ]5 @4 p* D6 A# D7 k' @
首先,要把创新方**与科学研究方**和科学发现方**加以区别。 0 }7 r: f" {5 I
7 w I X7 W% g5 W; y 按照“创新”的定义,“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不只是发生于组织之间的某种事,而是组织以外的一种变革。创新应以它对环境的影响来衡量。因此,一个工商企业中的创新始终必须以市场为中心,如果创新以产品为中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技术上的奇迹’,而报酬却另人失望。”(这相当于将技术发明专利束之高阁,实现不了市场价值,这也就说不上是创新。所以,创新不是以科学中的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作为其标准,而是以实现市场价值为其判别标准。 7 @/ B$ Z# |- I0 W4 k6 N
5 f' N1 [ {9 [8 ~$ ^) W
6 A8 ^0 Y$ ?0 a1 v C
由上可见,创新与发现、发明并不是一回事,它们的成本和代价也都是不同的。正如德鲁克所指出的:“作为一种经验规律,如果把产生一种新思想上花费一美元。则在对之进行研究以便把它转化为一种新发现或新发明,就必须花费十美元。在‘研究’上每用十美元,在‘发展’(‘开发’)上至少要花费一百美元。在‘发展’(‘开发’)上花费一百美元,则在市场上引进和建立一种新产品或一个新企业就需要花费一千或一万美元。而只有在市场上建立了一种新产品或一种新企业之后,才能说已有了一种‘创新’。”
" K E+ D1 {. E1 L! }/ B,而只有当它能够以适当的规模和切合实际的成本,稳定地加以重复生产的时候,这个构想才成为一项‘创新 ’” 6 [* ^% w4 P. T" M& q1 S3 m- J1 i! O+ Y3 G
0 b* a6 G1 B' G3 a# U 所以,创新与发现、发明不是一回事,因此,它们的方**自然也是不同的。 ) k0 h1 F/ T. t# J# U! Y; Z
5 u! @% }- @5 q/ x$ j3 e* _ 其次,创新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 z) L& E8 {. V0 b* g: H3 G
0 ^" t U0 l3 @- A$ h& [/ X& p6 z
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因素非常之多,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即使是在能够正确预测当代95%的技术后果的3M公司里,也承认其50%的非相关产品或世界首创型创新都失败了。吉列公司每三个上市产品中只有一个能取得市场成功,而这三个产品是从100项前期技术研究中得到的。”可见,创新的风险是很大的。而且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创新主体的期望值成正比,即期望值越高、规模越大,风险就越大。德鲁克说,“绝大多数创新思想不会产生有意义的结果。创新思想正好像青蛙蛋一样,孵化1000个只能成熟一两个。因此,创新性组织中的经理人员要求那些具有创新思想的人员仔细思考一下,为了把创新思想变成一种产品、一种生产程序、一项业务或一种工艺技术,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德鲁克这里所说的创新是通常意义上的创新,他要求人们重视并探究创新过程。 # S3 }; v0 g! m; m. n* m1 H
. Q- M6 m! S) a首次用空气中的氮和氢合成氨(这是发明)。哈伯的发明不久被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所接受与采纳,但从发明到生产出产品,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单就为了获得较理想的催化剂就经历两万多次试验,到1913年第一个合成氨工厂才建成投产。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发现、发明,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当然,这里决不意味着轻视发现、发明的重大意义,没有发现、发明、创新就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了。可以用下式来表达这个创新过程:
$ Y5 a; E, ?9 ~ w) T0 S: M: j
6 w- L* W: X. V6 I7 F2 q! E1 ? ·V 价值
H* w, C/ X' [) U' o) G' v- X' ^
这是一个创新过程,研究这一过程是否有逻辑推理程序,是否有模式或方法,这就是创新方**。不过,下面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公式是早期创新的线性程序,现在已远比这个程序复杂得多了。
9 `: w3 l6 S @* L5 S' }二、创新过程从线性到非线性
8 Y6 ] m1 K) Y 1、线性创新模式的局限性4 A0 J# H' u# i6 a# w5 a
& o# k. I- W7 ^) `+ Q 最初的创新模式都是线性模式。线性模式认为,创新的起因与来源是科学,来源于基础研究,只要对科学(通常称上游端)增加投入就是直接增加(下游端)创新的产品,其公式为 % ^& H4 S+ w. Y) y
" n6 L0 A m' e) O4 n. V$ U
, n L |" w1 G
. K9 o4 T1 B1 }1 o5 Y& {) n
美国学者D.E.司托克斯通过对巴斯德的工作所作的深入研究分析,从而揭示了布什的上述线性模式的局限性。司托克斯在《巴斯德象限—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Pasteurˊs Quadrant:Basic Science an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199一书中,肯定了布什观点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尖锐地指出了布什观点的局限性。司托克斯指出:
" g) m* K o7 y4 ^8 K" } r6 N2 c4 q “然而,(布什的)这一范式的影响是有代价的,因为这种影响既朦胧又深刻。布什关于基础科学根本目的的表述,对科学工作的动机的解释过于狭隘;而他关于基础研究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的论述,在说明技术创新的实际源泉方面也过于狭隘的结果,这些局限性使利用这一范式思考一系列政策问题的难度加大。这就需要对科学研究目标及科学发现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
: @- |, T) V6 L# t6 |) S
) U/ B! l% B; P7 c 司托克具体地指明了以下几点:
i8 s; l5 g! B
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并不界限分明,有的应用研究同时也是杰出的基础研究;
" A0 r1 Q/ {; T4 g
: f% C$ b) t, {# |# G0 k0 B! P 2、科学研究进程同时受认识目标和应用目标这双重目标的影响;巴斯德和其他许多研究中同时体现出双重目标的融合; 5 c/ p8 l; M; y, m
: N+ z; D }! U& O8 b9 X: ]
2、 创新过程的非线性机制
+ s* a3 F& n" k/ I x) p% O: R
5 f! k9 v { } 美国管理学者蒋世任(Felix Janszen)对创新的过程的非线性特征作了多年的潜心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实际效应。他在《创新时代》一书中谈到,十多年前,在他开始作这一课题的时候,并不为人所理解。但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网络时代使得经济系统非线性特点成为每个经济学家不可否认的事实,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系统的非线性行为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于是当人们谈论新经济体制时,经济系统的非线性行为也就成了谈论的热点话题。
" [! [+ Q4 R' t. c: G) i% D1 J+ x7 q: u! x
英国经济学家奥默罗德(Paul Ormerod)曾任《经济学家》经济咨询小组负责人,伦敦与曼彻斯特学院经济学客座教授。现在被人称为后正统经济学重要人物。他于1994年出版了一本题名为《经济学的死亡》(The Death of Econnomics)书,1998年又写了一本《蝴蝶效应经济学》(Butterfly Economics),他在后一本书的前言中说:“我十年前所要阐述的一个论点是,传统经济学把经济体与社会看成是一部机器,认为其行为不管多么复杂,最终都可予以预测和控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人类社会更像是生命的有机体—活的动物,只能透过其各个部位复杂的相互作用来了解其行为。正是这一观念和想法构成了蝴蝶效应经济学的基本主题。”
k/ H: |
知道,“蝴蝶效应”是混沌理论中最常被人引用的一个借喻:表明事物事态发展的非线性,即一只蝴蝶的翅膀一煽动,可以导致地球的另一边的一场大风暴。蝴蝶效应经济学就是强调经济学要考虑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累积的非线性效应,说明经济领域中极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
, b7 T" q @* Y" h5 L- I- p! N, y- z; c
创新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最近微软首席技术官迈赫沃尔德在《技术评论》发表文章说:技术创新自十九世纪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现在正进入第四代技术创新时代。先来回顾一下迈赫沃尔德的几个技术创新时代,然后再来分析创新过程的非线性特征。
4 R# B% V- ^! | p5 v, L4 N+ L5 Q6 t `1 s& {! L. F2 q
迈氏的技术创新四代模式给人许多启发,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理想化的。即使从他的理想化分析中,仍然能够看出,技术创新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诸因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其中专利法、公司法、风险资本、组织管理都对技术创新发挥作用,并非是一个全然可预测和控制的。对于硅谷模式的分析,迈氏认为到2000年春天,硅谷已经进入低潮,这是有争议的。例如由多位硅谷的“内部人”所写的《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一书中,中文序言作者钱颖一教授在介绍该书时有这样一段话: 0 ?0 N5 o4 _8 o! @9 K" g
2 J8 ]- R5 M3 z& y! A
“本书英文版出版在2000年硅谷的顶峰时期,而中文版的出版恰逢美国经济衰退和硅谷发展的调整时期(硅谷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都经历过低潮)。其实熟悉硅谷历史的人都知道,硅谷的发展经过了多次波折,有起有落,产业在不断的起落中不断更新,每一次调整都是为新的突破做准备。”这表明硅谷模式似乎并没有过时,只是进行调整,“为新的突破做准备”。还从该书中看出,硅谷未来的发展将趋向网络化与簇群化,这意味着朝向更复杂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化方向发展。 e% l" k2 ^
. N6 Y3 E0 \5 E 这正如蒋世任所说:“创新是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和新市场以及新组织管理形式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是以上诸多因素相互渗透而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各因素之间本身就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整个系统也是一个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过程。简言之,创新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由许多小事件组合在一起以螺旋式不断发展的,所以,很难判断出哪一时刻产生的创新的结果或哪个个别因素造就了创新的成功。” 1 m5 E g) E
W6 Y% x' a. f/ D7 Q6 ]1 D* v& d4 G 3、创新过程中的悖论 5 k$ `+ I/ x: r3 W
2 d# n6 X* C' {
以上讨论是要说明创新过程的诸因素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特征,本节将从创新自身的本质出发来讨论创新过程中的悖论。 , Z q
# ^5 [1 q6 |8 I/ w& ^" H
·悖论1:创新就是“创造性毁灭”
2 @6 F; H F& c% P1 ?
1 s* R- w7 |0 n+ {8 m- u4 n
·悖论3:创新管理的方向在于降低不确定性,但同时又要运用不确定性 3 L; i i$ R* ?$ j [! K4 ^3 f8 C
5 R8 ?& Z5 Z- p) l6 I ·悖论5:创新既可以作一个事件又可以看作一个过程。
0 q2 ~% f7 M4 y/ I& r# L+ R' T% C% @! ]6 u9 ]6 y
除上述五个悖论之外创新过程的一个更常见的悖论,即圣吉指出促进因素与抑制于是因素之间相互制约, - |' Q7 k6 ]* j# x: z6 ~0 a6 g
U# R4 |
举一个浅显的例子,中国参加WTO,是由政府决策和推动的,但一旦进入WTO,政府的职能又将淡出,这样政府职能的强化与淡出之间就是一个悖论,今后在创新过程中也会遇到同样的两难问题,总之,悖论的存在展示出创新过程中的非线性过程与机制。
: V" X$ i& k3 P# ^
" k, Y% {5 J6 L+ B, M
欢迎光临 顺水外汇EA交易网MT4 (http://waterfore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