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原标题:【国海策略】新能源VS互联网,有何异同?
来源:策略研究
1、当前新能源产业周期同2013-2015年互联网周期有诸多类似之处,经济结构调整,“破旧立新”的大背景下,总量经济增长动能偏弱,流动性环境相对充裕,有利于结构性行情的演绎。
2、中观层面,本轮以新能源车、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仍处于加速渗透期,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比,渗透率抬升的持续时间或将更久但斜率或将偏缓,更久是因为新能源产业链条更长,且为中国的优势产业,国内企业话语权更强;斜率更缓则是由于新能源产业渗透率提升速率相对较慢以及全球化环境不如以往,制约了技术的迭代速度。
3、市场层面,新兴产业周期是中小企业逆袭的温床,代表了赚钱效应的聚集,是10倍股的必要条件,同当时互联网+标的逐年增多的趋势一样,当前新能源+标的占比也稳步提升,今年以来的赚钱效应进一步向新能源集中。对比互联网周期,本轮产业周期的新能源10倍股数量和占比仍有抬升空间。
4、自2021年Q2以来小盘成长风格在大部分时间内占据优势,这与2013至2015年“小而精”的市场风格相似,回调是布局的机会,由于本轮国内货币的宽松更加谨慎,当年“水牛”行情重演的概率较小,但在当前环境下由景气度比较优势带来的结构性行情或更加显著。
5、中期维度来看,伴随新能源产业周期的持续演绎,当前A股市场处于小盘好于大盘、成长优于价值的格局中,8月份为业绩密集披露期,中小盘大概不会出现今年4月份杀业绩的情况,配置上围绕流动性敏感的相关细分领域布局,如成长中的新能源、军工、TMT以及券商。
摘要
1、当前新能源产业周期同2013-2015年互联网周期有诸多类似之处,经济与流动性环境方面,经济结构调整,“破旧立新”的大背景下,总量经济增长动能偏弱,流动性环境相对充裕,有利于结构性行情的演绎。2014至2015年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弱,国内投资增速回落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面临通缩压力。在流动性方面,虽然当时美联储已逐步退出宽松,但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仍边际放宽,海外流动性环境与国内通胀水平均未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宽松形成掣肘,在此形势下,央行于2014年10月开启一轮持续1年半的连续降息降准,国内流动性环境大幅宽松,成长风格显著占优。对比当下,在国内地产市场供需双弱、疫情持续反复的影响下,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动能疲弱,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国内流动性环境亦相对充裕,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景气成长赛道市场表现相对占优。
2、中观层面,本轮以新能源车、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仍处于加速渗透期,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比,渗透率抬升的持续时间或将更久但斜率或将偏缓,更久是因为新能源产业链条更长,而且为中国的优势产业,国内企业话语权更强;斜率更缓则是由于新能源产业渗透率提升速率相对较慢以及全球化环境不如以往,制约了技术的迭代速度。对比2013至2015年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周期,本轮新能源产业仍处于加速渗透期。绿电层面,截至2021年年底,风电及太阳能(9.330, 0.85, 10.02%)装机渗透率分别为13.8%、12.9%;新能源车层面,截至2022年7月,我国新能源(5.300, 0.03, 0.57%)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24.7%。无论是新能源发电还是新能源汽车,当前行业整体的渗透率仍存在大幅提升的空间。展望未来,新能源产业渗透率的抬升具有确定性,且持续时间或将更久但斜率或将偏缓。一方面,更久是因为新能源产业与智能手机相比不仅产业链条更长,而且为中国的优势产业,国内企业话语权更强,与此同时,在“3060”目标之下,政策层面亦将持续支持。另一方面,更缓是由于新能源产业的制造业属性更强,受供给约束影响较大,产品渗透率的提升亦相对较缓,此外当前全球化环境不如以往,技术的迭代速度亦受制约。
3、市场层面,新兴产业周期是中小企业逆袭的温床,代表了赚钱效应的聚集,是10倍股的必要条件,同当时互联网+标的明显增多的趋势一样,当前新能源+标的占比也稳步提升,今年以来的赚钱效应进一步向新能源集中。对比互联网周期,本轮产业周期的新能源10倍股数量和占比仍有抬升空间。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市场小盘风格的演绎亦有明显相关性,A股市场小盘风格长期占优的行情往往伴随着一轮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原因或为新兴产业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而在经济总量增长偏弱的环境下,由景气度比较优势带来的赚钱效应的聚集将更加显著,是10倍股的必要条件。与2013至2015年“互联网+”标的明显增多的趋势相同,当前“新能源+”标的占比也稳步提升。2018年以来“新能源+”标的从945家增至2067家,占上市公司数量比重从35.59%增至42.35%。从市场表现来看,今年市场的赚钱效应进一步向新能源相关产业集中,自4月27日以来全A翻倍标的共300个,其中新能源相关标的共202个,占比超2/3。此外,在10倍股方面,2019年以来“新能源+”相关概念企业中市值增长超过10倍的股票有11只,在2013年至2015年“互联网+”概念企业中市值翻了10倍以上的股票有29家,在能源革命浪潮之下,当前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未来伴随产业的持续迭代与扩维,新能源10倍股数量和占比仍有抬升空间。
4、自2021年Q2以来小盘成长风格在大部分时间内占据优势,这与2013至2015年“小而精”的市场风格相似,回调是布局的机会,由于本轮国内货币的宽松更加谨慎,当年“水牛”行情重演的概率较小,但在当前环境下由景气度比较优势带来的结构性行情或更加显著。回顾近两年A股市场,自2021年初的核心资产泡沫行情结束之后,小盘风格在大部分时间内均占据优势,其背后则伴随着以“双碳”与“自主可控”为主方向、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周期的崛起。自2020年9月“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至2021年10月“1+N”顶层设计的出炉,再到近期《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印发,我国新能源产业不断下沉、扩维、迭代,在新兴产业兴起的过程中,系统性的回调即为布局良机。但值得注意的是,与2013至2015年的市场环境相比,本轮国内货币的宽松更加谨慎,一是海外以美国为核心的主要经济体仍处于加息周期,二是全球能源、粮食安全问题仍较严峻,国内通胀虽较为温和,但仍需警惕通胀回升风险。因此对于当下而言,当年“水牛”行情重演的概率较小,但在当前环境下由景气度比较优势带来的结构性行情或更加显著。
5、中期维度来看,伴随新能源产业周期的持续演绎,当前A股市场处于小盘好于大盘、成长优于价值的格局中,8月份为业绩密集披露期,中小盘大概不会出现今年4月份杀业绩的情况,配置上围绕流动性敏感的相关细分领域布局,如成长中的新能源、军工、TMT以及券商。从更长的维度来看,伴随新一轮产业周期的崛起,当前A股市场或已再度步入小盘风格的长周期中,在国内经济总量增长趋弱以及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市场对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知更加清晰,“科技”与“创新”或将成为主旋律,结构大于总量或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但结构性牛市的爆发亦需蓄能,关键技术的突破或为核心驱动因素。
风险提示: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历史数据仅供参考,标的公司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等。
1、新能源VS互联网,有何异同?
近期以中证1000为代表的中小盘股持续走强,在央行8月15日超预期调降1年期MLF利率之后,本周小盘风格的相对优势继续延续。回顾近两年A股市场,自2021年初的核心资产泡沫行情结束之后,小盘风格在大部分时间内均占据优势,而其背后则伴随着以“双碳”与“自主可控”为主方向、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周期的崛起。自2020年9月“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至2021年10月“1+N”顶层设计的出炉,再到近期《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印发,我国新能源产业不断下沉、扩维、迭代,在“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战略下,近期以HJT、Topcon、钠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相关新技术如火如荼。回顾历史,2013至2015年“改革”与“创新”亦是政策的重点,在“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周期下,智能手机、4G、“互联网+”相继成为了市场的关键词。当前新能源周期与2013至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周期有何异同?2014至2015年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能否重现?未来A股市场的主旋律会是什么?本次周报我们将从经济与流动性环境、产业周期、市场表现等维度将当前与2013至2015年进行对比,以启迪投资者如何把握中期维度下A股市场的投资主线。
1.1、经济与流动性环境较为类似
当前经济形势与2014-2015年存在相似之处,皆属于经济相对疲软,传统型企业增长动能疲弱,稳增长亟需新抓手的阶段。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面临保“7”压力,增速中枢下移态势明确。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一是确认我国经济增速下台阶,二是明确我国产业需要优化升级,三是明确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基调。具体来看,经济增长动能疲弱主要来自于投资增速的下滑,特别是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速皆由2014年的双位数增长回落至2015年的个位数增长。同时,出口增速的回落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传统支柱型企业在这一期开始集体亏损,煤炭开采和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2014-2016年亏损总额大幅提高,煤炭行业2015年亏损总额超过900亿,油气开采行业2016年亏损总额超过千亿,油气开采业在2015年12月亏损企业单位数同比跳升至120%。在此背景下,国内经济稳增长亟需新抓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以及科技创新成为当时宏观政策主基调。
回到当前来看与2014-2015年经济环境的相似之处,一方面经济增速中枢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再度面临下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将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修至5.5%。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动能的疲弱主要来源于地产投资增速的回落,自今年4月以来,地产投资增速的持续保持在负区间。传统房企经营压力同时也不断增加,2018年以来房企利润增速以及销售利润率已开始显著回落。此外,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消费部门同样较为疲弱,社零增速在上半年有三个月为负。总的来看,当前与2014年经济形势较为类似,皆是处于经济增长动能疲弱时期,2014年是投资和出口疲弱,当前是投资和消费疲弱,同时传统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大,2014年是传统重工业,当前是房地产企业,因此稳增长需要新抓手,产业结构面临转型,2014年目标为科技创新,当前是新能源产业。
当前流动性环境同2014-2015年也有相似之处,皆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充裕,但当前宽松程度不及2014-2015年,主要在于海外紧缩和通胀的约束。回顾2014-2015年的宽松周期,人民银行于2014年10月开启一轮持续1年半的连续降息降准。直至2015年10月,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降150BP、165BP至1.5%和4.35%。具体来看,2014年Q2货币政策开始释放宽松信号,同时一改“钱荒式”货币政策,央行分别于4月和6月两次定向降准,创设MLF和PSL,向市场注入流动性。2014年11月底央行年内首次宣布降息;2015年随着GDP增速跌破“7”,货币政策操作更加频繁,年内四次降准、五次降息。当前来看,央行降息已由之前锚定存贷款基准利率转为MLF利率,今年1月与8月央行两次下调1年期MLF利率,每次为10BP。此外,5月起中央带头部署稳地产政策,先后降低首套房贷利率20个基点、单边下调5年期LPR 15个基点,释放明确稳地产和中长期贷款信号。总体来看,当前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更为谨慎,利率下调幅度不及2014-2015年,原因主要在于当前海外紧缩以及通胀压力约束较大。2014年-2015年是“美联储缓慢紧缩+国内通缩”的组合。具体来看,2014年9月,美联储宣布货币政策立场逐步正常化,随后进入加息观察期,自2015年12月才开始缓慢加息进程。通胀方面,美国核心CPI与国内CPI同比皆在2014-2015年处于下行区间。而当前则是海外面临美联储连续大幅度加息,同时两国CPI增速今年以来皆保持上行态势,相对约束了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
1.2、新兴产业周期的崛起对市场影响重大
2010年至2015年科技周期的持续演绎以智能手机突破关键阈值为催化剂,当前“新能源+”核心产品的渗透率仍存在大幅提升的空间。回顾2010年至2015年的科技产业周期,通信技术迭代的重要载体智能手机的渗透率突破关键阈值,成为推动产业链主题演绎的重要因素。2010年苹果产业链开始崛起,iPhone3G、iPhone3GS、iPhone4在中国内地市场相继引入和发布,逐步实现了智能手机对传统手机的替代。2012年至2014年我国智能手机的渗透率进入快速提升阶段,2013年智能手机渗透率达到70%,内容端顺势爆发,手游、国产电影、视频付费进入大众视野;2014年4G产业周期正式崛起,同年我国智能手机渗透率突破80%,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成为移动互联网生态的核心,“互联网+”在全领域范围内迅速铺开,产业链主题由硬件端向软件端过渡。从本轮新能源相关产业链的核心产品渗透率来看,绿电层面,截至2021年年底,风电及太阳能装机渗透率分别为13.8%、12.9%;新能源车层面,截至2022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24.7%。无论是新能源发电还是新能源汽车,当前行业整体的渗透率仍存在大幅提升的空间,也给予了“新能源+”更大的成长空间。
2010年-2015年移动互联网周期景气度提升,由硬件端行业扩散至应用端行业,本轮周期中新能源车尚处于景气度高位。2009年至2010年,受益于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快速攀升,电子行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由2009年Q4的-90.03%大幅回升至2010年Q3的1054.49%,高速增长的业绩为电子行业的上涨提供了强大动力。从细分行业来看,计算机硬件及设备、半导体、零部件及电子元器件业绩增速均由2009年Q3的负值快速回升,2010年Q4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升至23.52%、156.10%和108.01%。随着2013至2015年移动互联网产业重心向下游领域延伸,传媒互联网行业实现业绩兑现,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基本维持双位数增长。从本轮新能源产业周期来看,在关键设备价格下降及主要技术逐渐成熟下,以锂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逐步步入平价时代,叠加下游需求持续迎来爆发,2021年以来新能源相关产业链景气度显著提升。2020年Q1后风电与光伏归母净利润增速保持较快增长,基本维持20%以上增速。同时,新能源车归母净利润增速从2019年Q3的-3.66%开始回升,2021年Q1,风电、光伏与新能源车共同达到2019年Q1以来业绩增速的最高值,其增速分别为76.06%、100.82%和212.43%。预计2022年Q2,风电、光伏与新能源车归母净利润增速达为41.87%、73.59%和103.44%,新能源产业,尤其是下游新能源车行业,处于景气度高位。
2012年至2015年移动互联网产业周期见证了企业向“互联网+”概念转型潮,而本轮新能源产业大周期下,“新能源+”标的数量及市值持续攀升。2010年至2015年的科技产业周期下,“互联网+”战略成为众多上市公司转型布局的主要方向。一方面,隶属于“互联网+”概念类的上市公司数量在这一时期快速增长,2012年时我国A股市场上“互联网+”相关标的数量为101家,占上市公司总量的5.66%,至2015年时相关标的数量已增至721家,占比达到35.29%;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是上市公司市值翻倍的主要赛道,在2013年至2015年“互联网+”概念企业中市值翻了10倍以上的股票有29家,占同期A股市场全部10倍股的比例超过40%。本轮新能源产业周期中,新能源相关板块成为市场热门交易赛道。从公司数量来看,2018年以来“新能源+”标的从945家增至2067家,占上市公司数量比重从35.59%增至42.35%。增量来源于传统企业纷纷入局新能源产业,如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木林森(11.670, -0.70, -5.66%)出资1.88亿元设立控股子公司布局光伏和储能业务;2022年8月17日玩具制造企业沐邦高科(43.200, -4.80, -10.00%)发布公告将建设10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此外,从市值变动情况来看,2019年以来“新能源+”相关概念企业中市值增长超过10倍的股票有11只,而同期A股中市值增长超过10倍的股票有12只,占比超过九成。
2014年至2015年“互联网+”的爆发,受益于经济重心向调结构、促改革转变叠加新兴产业崛起,而本轮“新能源+”则引爆于国内经济增长动能的再次切换及“双碳”远景。2009年11月,温家宝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自2012年起,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密集下发,其中着重强调科技周期,给予了后续产业重点支持的方向。随着2012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文章,奠定了后续经济发展重结构调整、重改革的新方向,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印发进一步证实了改革的落地,经济新老动能切换拉开序幕。在此背景下,2015年3月“互联网+”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11月,“互联网+”被列入“十三五”规划,成为未来5年政策长期重点支持的发展方向。政策重心转向改革叠加产业周期的持续演绎,产业政策-产业周期共振向上,共同引爆2014-2015年的“互联网+”。本轮新能源周期下,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增长新动能再次切换;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双碳目标,2021年3月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确认了本轮增长新动能的方向。后续新能源产业政策密集落地,2021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作为“1+N”中的“1”,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随着1+N体系中的“N”持续落地,再次形成了产业政策-产业周期的共振向上。
1.3、 如何看待新能源周期的后续演绎?
当前新能源产业周期同2013-2015年互联网周期有诸多类似之处,经济与流动性环境方面,经济结构调整,“破旧立新”的大背景下,总量经济增长动能偏弱,流动性环境相对充裕,有利于结构性行情的演绎。2014至2015年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弱,国内投资增速回落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面临通缩压力。在流动性方面,虽然当时美联储已逐步退出宽松,但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仍边际放宽,海外流动性环境与国内通胀水平均未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宽松形成掣肘,在此形势下,央行于2014年10月开启一轮持续1年半的连续降息降准,国内流动性环境大幅宽松,成长风格显著占优。对比当下,在国内地产市场供需双弱、疫情持续反复的影响下,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动能疲弱,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国内流动性环境亦相对充裕,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景气成长赛道相对收益显著。
中观层面,本轮以新能源车、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仍处于加速渗透期,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比,渗透率抬升的持续时间或将更久但斜率或将偏缓,更久是因为新能源产业链条更长,而且为中国的优势产业,国内企业话语权更强;斜率更缓则是由于新能源产业渗透率提升速率相对较慢以及全球化环境不如以往,制约了技术的迭代速度。对比2013至2015年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周期,本轮新能源产业仍处于加速渗透期。绿电层面,截至2021年年底,风电及太阳能装机渗透率分别为13.8%、12.9%;新能源车层面,截至2022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24.7%。无论是新能源发电还是新能源汽车,当前行业整体的渗透率仍存在大幅提升的空间。展望未来,新能源产业渗透率的抬升具有确定性,且持续时间或将更久但斜率或将偏缓。一方面,更久是因为新能源产业与智能手机相比不仅产业链条更长,而且为中国的优势产业,国内企业话语权更强,与此同时,在“3060”目标之下,政策层面亦将持续支持。另一方面,更缓是由于新能源产业的制造业属性更强,受供给约束影响较大,产品渗透率的提升亦相对较缓,此外当前全球化环境不如以往,技术的迭代速度亦受制约。
市场层面,新兴产业周期是中小企业逆袭的温床,代表了赚钱效应的聚集,是10倍股的必要条件,同当时互联网+标的明显增多的趋势一样,当前新能源+标的占比也稳步提升,今年以来的赚钱效应进一步向新能源集中。对比互联网周期,本轮产业周期的新能源10倍股数量和占比仍有抬升空间。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市场小盘风格的演绎亦有明显相关性,A股市场小盘风格长期占优的行情往往伴随着一轮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原因或为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而在经济总量增长偏弱的环境下,由景气度比较优势带来的赚钱效应的聚集将更加显著,是10倍股的必要条件。与2013至2015年“互联网+”标的明显增多的趋势相同,当前“新能源+”标的占比也稳步提升。2018年以来“新能源+”标的从945家增至2067家,占上市公司数量比重从35.59%增至42.35%。从市场表现来看,今年市场的赚钱效应进一步向新能源相关产业集中,自4月27日以来全A翻倍标的共300个,其中新能源相关标的共202个,占比超2/3。此外,在10倍股方面,2019年以来“新能源+”相关概念企业中市值增长超过10倍的股票有11只,在2013年至2015年“互联网+”概念企业中市值翻了10倍以上的股票有29家,在能源革命浪潮之下,当前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未来伴随产业的持续迭代与扩维,新能源10倍股数量和占比仍有抬升空间。
自2021年Q2以来小盘成长风格在大部分时间内占据优势,这与2013至2015年“小而精”的市场风格相似,回调是布局的机会,由于本轮国内货币的宽松更加谨慎,当年“水牛”行情重演的概率较小,但在当前环境下由景气度比较优势带来的结构性行情或更加显著。回顾近两年A股市场,自2021年初的核心资产泡沫行情结束之后,小盘风格在大部分时间内均占据优势,其背后则伴随着以“双碳”与“自主可控”为主方向、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周期的崛起。自2020年9月“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至2021年10月“1+N”顶层设计的出炉,再到近期《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印发,我国新能源产业不断下沉、扩维、迭代,在新兴产业兴起的过程中,系统性的回调即为布局良机。但值得注意的是,与2013至2015年的市场环境相比,本轮国内货币的宽松更加谨慎,一是海外以美国为核心的主要经济体仍处于加息周期,二是全球能源、粮食安全问题仍较严峻,国内通胀虽较为温和,但仍需警惕通胀回升风险。因此对于当下而言,当年“水牛”行情重演的概率较小,但在当前环境下由景气度比较优势带来的结构性行情或更加显著。
中期维度来看,伴随新能源产业周期的持续演绎,当前A股市场处于小盘好于大盘、成长优于价值的格局中,8月份为业绩密集披露期,中小盘大概不会出现今年4月份杀业绩的情况,配置上围绕流动性敏感的相关细分领域布局,如成长中的新能源、军工、TMT以及券商。从更长的维度来看,伴随新一轮产业周期的崛起,当前A股市场或已再度步入小盘风格的长周期中,在国内经济总量增长趋弱以及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市场对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知更加清晰,“科技”与“创新”或将成为主旋律,结构大于总量或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但结构性牛市的爆发亦需蓄能,关键技术的突破或为核心驱动因素。
2、 三因素关键变化跟踪及首选行业
8月经济高频数据来看,供给端出现一定程度的修复,需求端小幅分化,地产销售仍然低迷,车市表现较好,后续需要等待经济旺季数据的验证。国内十债利率在降息后迅速下行至2.6%下方,美债利率继续上行,逼近3%,美元指数大幅上行,人民币汇率出现明显贬值。本周市场分化下跌,关注后续地缘政治与疫情形势的演绎。
2.1、经济、流动性、风险偏好三因素跟踪的关键变化
8月经济高频数据来看,供给端出现一定程度的修复,需求端小幅分化,地产销售仍然低迷,车市表现较好,后续需要等待经济旺季数据的验证。从8月经济高频数据来看,生产端的各项开工率有所分化,唐山高炉开工率在8月出现持续的上行,轮胎开工率在8月处于震荡的趋势,整体维持在年内较高的水平上。需求端的恢复较为缓慢,地产销售依然较为低迷,其中8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滑约23.8%,下行幅度较7月有所收窄,主要系去年8月之后地产销售基数下滑的原因,环比7月仍在下行。汽车销售整体表现较好,8月前两周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4.4万辆,同比去年增长23%,环比增长5%。从外需来看,韩国8月前10日出口额同比增长23.2%,日均出口额同比增长8.7%,增速较7月份基本持平。整体而言,从8月经济高频数据来看,供给端出现一定程度的修复,需求端小幅分化,地产销售仍然低迷,车市表现较好,后续需要等待经济旺季数据的验证。
国内十债利率在降息后迅速下行至2.6%下方,美债利率继续上行,逼近3%,美元指数大幅上行,人民币汇率出现明显贬值。从国内市场利率来看,近期国内十债利率在本周一降息之后迅速下行,目前处于2.6%下方。国内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裕,短端利率维持在1.4%左右,仍明显低于2%的逆回购政策利率水平,本周央行逆回购规模继续维持在20亿的相对地量水平。海外方面,美债收益率继续抬升,逼近3%,目前对于9月加息75bp或是50bp存在分歧。汇率方面,美元指数明显上行,人民币汇率出现较为明显的贬值,上破6.8的关口。从市场流动性来看,本周外资整体流入,但流入幅度较为有限。
本周市场分化下跌,关注后续地缘政治与疫情形势的演绎。过去一周A股分化下跌,各风格中,稳定风格表现最好,消费跌幅居前,成交量维持在1万亿上方,有温和放量的迹象。从疫情的变化来看,近期全国疫情病例数维持在高位,但一线以及热点城市的确诊数量基本可控。
2.2、8月行业配置:汽车、电力设备、公用事业
行业配置的主要思路:展望8月,A股市场进入业绩密集披露期,“经济弱复苏+流动性合理充裕”组合下成长优于价值。建议围绕中报期业绩向好的成长板块如新能源、军工产业链,以及Q3修复动能较大的可选消费板块布局,8月首选行业为汽车、电力设备、公用事业。一方面,政治局会议定调在防疫情和稳增长上更趋平衡,疫情防控力度放松有限的情形下经济弱势部门修复相对偏慢。另一方面,随着美联储再次加息75BP落地,美联储紧缩最快的阶段已基本过去,美债利率后续上行空间有限,困扰A股市场的外部负面因素有所缓和,与此同时国内流动性大概率维持合理充裕,当前经济与流动性的组合对A股环境而言更加有利。配置方面,建议围绕中报期业绩向好的成长板块如新能源、军工产业链、Q3修复动能较大的可选消费板块,以及部分困境反转的必选消费布局,包括1)高景气延续且中报期业绩占优的成长板块,如部分新能源链条相关的有色金属、基础化工领域,以及To G属性的电力设备、国防军工等;2)顺应地产后周期、且政策重点扶持与刺激的可选消费板块,包括汽车、汽车零部件、家电家居等;3)困境反转的部分必选消费板块,如受益于收入和成本两端同时改善的农林牧渔、大众消费品等。8月首选行业为汽车、电力设备、公用事业。
支撑因素之一: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销售强势增长。5月底,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购置税补贴细则落地,提振汽车消费,7月29日国常会表示将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销售继续保持强势增长。
支撑因素之二:疫情高点已过,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恢复。7月汽车制造工业增加值同比升至16.2%,结束上季度的负增长趋势。汽车产销呈现明显恢复性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6月乘用车销量同比为41.22%。疫情高点已过,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开展,复工复产迅速到位,批售将实现恢复性增长。
支撑因素之三:汽车消费政策利好释放,消费复苏势头持续巩固。7月9日商务部等17部门发文《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聚焦车市流通提出12条措施扩大汽车消费,旨在彻底打通二手车流通的堵点难点。随着措施落地见效,消费潜力将不断释放。
标的:广汽集团(14.260, -0.44, -2.99%)、比亚迪(319.390, -6.65, -2.04%)、华域汽车(20.220, -0.29, -1.41%)、德赛西威(158.400, -10.60, -6.27%)等。
支撑因素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提速。会议中提到“要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将同时有利于风光资源开发、周边煤电项目、以及特高压建设。
支撑因素之二:上海将实现屋顶光伏应装尽装,利好光伏企业。7月28日上海政府印发《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公共机构、工业厂房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到2030年,实现应装尽装。同时包括上海在内的部分城市发布了风电等新能源相关补贴细则,清洁能源电力引入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空间广阔。
支撑因素之三:光伏产业装机量持续增长,国内外需求旺盛推动全年装机高速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我国上半年新增并网容量3087.8万干瓦,截至6月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达3.4亿千瓦,同比增长25.8%。在需求端,一方面我国多省市发布光伏支持政策,下半年装机有望再提速;另一方面,欧洲市场在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和高温酷暑的共同作用下终端电价持续上行,欧洲光伏装机需求有望延续增长态势。
标的:通威股份(59.960, 2.79, 4.88%)、隆基绿能(56.120, -4.81, -7.89%)、亿晶光电(7.810, -0.41, -4.99%)(维权)、晶盛机电(82.060, -1.95, -2.32%)等。
支撑因素之一:迎峰度夏期间电力需求全面上行,电力供需偏紧,后续有望促进能源保供、电力保供利好政策进一步释放。7月25日中电联发布《202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指出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随着复工复产加速推进,电力保供等利好政策有望进一步释放。
支撑因素之二:长协煤价格区间有望进一步落实,火电盈利逐步修复。中电联在《202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中提出加大力度推动煤炭中长协的签约工作,尽快补足电煤中长期合同,消除全覆盖缺口;加强对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供应量、煤质等履约监管,稳定电煤供应基本盘等建议。长协煤价格区间有望进一步落实,改善火电盈利空间。
支撑因素之三:受益于来水偏丰,水电企业发电量大幅增长,叠加多地电价上行,中报业绩增速较快。全国自3月17日入汛以来,平均降水量为280.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0.7%,为201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受益于来水显著改善,上半年我国水电发电增速较高,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0.3%。叠加多地电价上行,水电企业中报业绩增速较快。
标的:华能国际(7.920, 0.72, 10.00%)、大唐发电(3.100, 0.22, 7.64%)、长江电力(23.590, 0.19, 0.81%)、华能水电(7.190, 0.16, 2.28%)等。
3、风险提示
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历史数据仅供参考,标的公司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等。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冯体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