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市场中的委托单按照属性可以分为主动委托单与被动委托单两种。
市场微观结构之交易量(上)
<交易量的形成>
首先市场中的委托单按照属性可以分为主动委托单与被动委托单两种。
主动委托单:不顾一切代价,以最好的市场价格成交于被动单的市价委托单都属于主动委托单。
被动委托单:任何未成交,且等待被成交的限价委托单都属于被动单。
如果遵循定义的话,那么主动单与被动单就非常好理解了。在盘口中出现的挂单都属于被动单,而及时的与盘口的挂单而成交的委托单都是主动单。这样来说的话,一个成交量的形成,必须有一个主动委托单与一个被动委托单相互匹配才能形成,否则的话,即使盘口中出现再多的限价委托单,如果没有主动单与之相匹配,是无法生成一个量的。
在微观经济学中,会经常提到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简单来说,当需求大于供给,一件商品的价格上涨。当供给大于需求,一件商品的价格下跌。当两者相对平衡的时候,价格会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
按照此道理,有些人会说,股票涨跌其实很容易解释的,就是买的人多了股价就上涨。卖的人多了股价就下跌。而当买卖双方相对于认可一个价位的时候股票就横盘。这似乎看起来是非常有逻辑的话,仔细考虑,好像没有任何道理。而且可以负责任的说一句,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市场对于投资/投机者来说,提供了一个匹配买方与卖方的交易平台,也就是说它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拍卖场。按照以上逻辑来说,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买家,但却没有任何人愿意卖东西,那你将什么都买不到。如果买卖根本就无法达成的话,你又如何说买的人多了商品价格就上涨了呢?反过来看,你是一个卖方,但却没有人愿意买你的东西,那你将无法将你要卖的东西脱手,如果买卖如法达成,你又如何说卖的人多了商品价格就下跌了呢?
如果这样来说的话,是不是‘一个主动单’与‘一个被动单’之间‘相互匹配’就有可能对价格的变化产生影响了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拍卖理论/Auction Theory>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它们究竟是如何对价格产生影响的呢?其中又到底有没有一些可能存在的规律?
在解释这个过程之前,我们先不谈任何金融产品,先想象一下假设的例子。
假设你在一个拍卖场,看中了一件你非常喜欢的商品,并且只有你一个买家,而你也无法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一模一样的商品。
假设卖方说这个商品要卖一万元,而你只愿意出9000元。如果你们双方都不做出任何让步的话,此商品的是无法成交的。就单纯的对于这件商品来说,如果没有其他买家存在的话,此商品的价格是未知。虽然卖方一定要一万元,但是在这个价格没有任何人愿意出钱去买它。我们不可以就说这个商品的价格是一万元,因为除了卖家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接受一万元的价格,也只有你愿意出9000元。
那么假设卖方做出让步,愿意以9000元的价格卖出,那么此商品的现价即为9000元。如果你做出让步,愿意以1W元的价格买入,那么此商品的现价即为1W元。
首先,任何一个金融产品,在任何时候都有两个价格,一个是限价委托买,一个是限价委托卖
上面是一张SPI期货的盘口图。
在这张图中我们看到买卖双方的5档限价委托单,及买方的限价委托单在下,卖方的限价委托单在上。
同时可以看到最高的买方限价委托是5454并且挂单量为23。最低的卖方限价委托是5455,挂单量为19.
同时可以看到一格(1)5454 23,它说明了,有一个合约以买方限价委托成交。这里说明了什么呢?
结合前面的那个例子来说,如果买卖双方都不肯做出任何让步的话,期指合约的价格是无法发生任何变化的。
只有当,切仅当有一方做出让步的情况下, 才能导致价格发生变化。
再回头看前面的那一格 (1)5454 23,它说明了,有卖家以现价委托单的形式做出了让步。愿意以比最低的,卖方的限价委托5455 的情况下卖出一个合约。那么此时合约的价格是多少呢?结合前面的例子可以很容易的联想到,此时价格就是5454。
根据上图,结合前面的例子,现在可以对价格在微观环境下的涨跌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当有主动单(现价委托单),与限价买单相匹配从而成交的话,可能会导致价格向下浮动。
当有主动单(现价委托单),与限价卖单相匹配从而成交的话,可能会导致价格向上浮动。
在上图中,假设,我们价格从5454涨至5456的话,在假设一个静止的状态,没有撤单,也没有任何更多为限价委托卖单发生,那么需要有主动买单成交19个合约才能导致价格上升至5456.
Jesse Livermore 说价格总是按照阻力最小的方向运行,我个人认为他说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结合简单的物理常识来说,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都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你同意我上面所说的一系列逻辑的话,成交量可以被认为是阻止或进一步推动股票价格运动的外力。
简单的举个例子,如果上述逻辑成立的话,在没有成交量驱使的情况下,股票的价格是会保持静止状态的,当切仅当有成交发生,股票的价格才能做出进一步的改变。
如果你也同意我上述的观点的话,那么不难看出,成交量是永远走在价格前面的。
既然找到影响物质改变的那个外力,为什么不从成交量下手去对股价做出预判呢?当然,用它帮你做出预判之前,你必须很透彻的想明白,以成交量来说,究竟什么叫做阻力,什么叫做动力?如果再拆分的细一点的话(因为成交量是由主动单与被动单相匹配而生成),是不是可以通过辨别主动单与被动单来判断它们所形成的成交量究竟是阻力还是动力,以此来推断价格的未来的价格走势呢?
在前面谈到的,微观经济学中阐述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它不能有效的用来解释金融产品价格涨跌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无法判定此‘供给/需求’的力度是否有效的作用在价格上。传统经济学执着于专注在以均衡为前提下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上---------即供给与需求的曲线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上的。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认为,供给与需求的曲线形态不能看做是独立给定的,因为它包含了交易者对市场的预期,而供求形势的变化又取决于参与者自身的预期。
在通常情况下,投机价格的上涨产生两个方向相反的结果,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暂时的失衡随着时间的流逝得到纠正。但很多情况下,调整的结果未必能导致均衡,而理解变化的过程要比掌握静态的均衡(供给与需求的既定状态)难的多。
如果上述逻辑可以成立的话,我们平时口中的地量见地价,天量见天价,等等一系列顺口溜,是否能够经得起推敲呢?而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捕捉到,供给与需求在变化过程中,对于实际的价格产生的作用力,以此来做出对力度的顺应,是否可以就算是打破常规了呢?
我们格伦深度系列下期将继续往下深讨交易量和交易的关系与实际应用。